每经记者:黄名扬 每经编辑:杨欢
图片来自:新都区委宣传部
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则离不开企业和人才。如何对接到企业和人才?城市的逻辑已悄然改变。
与以往较为单向的“招商引资”相比,更加双向的“机会清单”正成为“新入口”:从“我们要什么”,到“我们有什么、还需要什么”。
今年3月,成都发布了全国首份城市机会清单,正式对外抛出“橄榄枝”。近九个月来,成都第二、三、四批“城市机会清单”已悉数亮相。
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克力所说,这其实就是对传统项目对接、人才对接模式的扬弃。“成都在全国率先推出城市机会清单,跟过去单纯的优惠补贴政策等相比,是一个创新行动,更符合市场的逻辑,也更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
如今,成都更是主动“走出去”,对外发布城市机会清单。12月初,成都机会清单已首次走出四川,到长三角进行精准推介。
这一趋势,在成都的微观区域上表现格外明显。
以成都中心城区之一的新都区为例,在成都“走出去”之前,新都实际上已带着“机会”奔赴多地:从10月的北京,到11月的上海,12月又去到了杭州,“行程单”十分密集。
虽然并非都以“城市机会清单”之名,但新都的思路是清晰的——通过自我疏理,再向外传递信号:城市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到底还需要怎样的企业和人才。
藏在产业功能区里的机遇
图片来自:新都区委宣传部
产业是城市经济的“骨架”,自然也成为了成都城市机会清单的关键词。
12月4日,成都在杭州正式发布了第四批成都城市机会清单。与前三批清单相比,成都的第四批城市机会清单,显然更侧重于其产业功能区的机会。
无独有偶,11月中旬,当新都在上海发布“2019新都城市机会清单”时,所涉及的四大领域,产业功能区建设正是其中之一。
当天,围绕今创轨道交通+环境产业西南总部项目等项目,新都共27条城市机会清单——融资需求接近300亿元,高层次人才需求达百名。
仅仅一个月之后的12月12日,新都又远赴杭州,召开了以“智慧物流产业园”为核心的推介会,6个重大项目现场集中签约,总投资达到200亿元。
从“轨道交通”,到“智慧物流”,新都给外地的企业带去的“机会”并非无的放矢。
实际上,当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明确的三大“主导”正是轨道交通、航空、现代物流。在成都探索提升产业和人口承载力之时,“划定”了66个产业功能区,在这之中新都有3个,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和智慧物流产业园就名列其中。
仅以物流业为例,目前新都已集聚DHL等大型平台物流,以及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商企业35家,培育了3A级(含)以上物流企业55家,一个区域的份额,在整个成都已超过一半。
可以说,壮大主导产业、优化传统产业,新都的产业布局正以“两条腿走路”;同时,从“制造”升级到“智造”,再从“智造”转型为“智造+服务”,当地的产业高质量发展还在不断“向上攀登”——这对城市来说是一种产业“迭代”,对企业和人才而言,更是蕴藏着无数的“机会”。
而新都,将这些机会整理为清单并对外发布,初衷或许正是让城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与企业人才成长的“供给”,更好地“相遇”:与其“给优惠”,不如“给机会”。
品质城市让机会“落地成金”
图片来自:新都区委宣传部
无数的“机会”,实际上不仅潜藏于产业发展之中,也体现在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
近年来,从“产城融合”到“公园城市”,成都城市发展的理念不断更新。这种“更新”,也体现在了城市的“机会清单”之中。
日前,新都于上海发布的城市机会清单共涉及四个方面,而产业功能区建设之外,与城市建设相关的就占了“四分之三”:智慧品质城市建设、绿道+创意生活打造、乡村振兴发展……
如何鉴别城市的“品质”?人的感受一定是一个重要指标。以规划建设产业功能区为例,“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若干城市社区”的理念,早已成为成都各个区域的共识。
为此,商业、文化、教育、卫生,新都正前瞻性地“全面铺开”配套项目打造,为的就是给生活工作在产业功能区的“人”配套服务。
总投资35.8亿元的基础设施PPP项目、新城驿中心、17.7万平方米标准厂房、11.6万平方米人才公寓首期……这些都是新都打造城市“品质”的需求,无疑也成为无数企业的“机会”。
这种机会,可能是企业动辄数以亿计的“盈利空间”,也可能是难以用金钱计量的“试验平台”。
波光粼粼、柳叶垂影,新都的毗河穿城而过,是当地人记忆中的“母亲河”。如今,毗河绿道已成为了成都天府绿道“一轴两山三环七带”中的一带。新都则在打造公园城市的过程中,进一步将“绿道”进化为生态、生活、消费互融的场所,把实现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机遇”。
新都拿出了自己的创新方案:毗河水环境整治+新经济消费场景+创新创业平台,三者相结合。
一方面,植入消费场景,发展绿道经济。新都利用绿道的开敞空间,布置可经营性资源,引入哈根达斯等知名企业,布局“熊猫公交”创意饮品等业态,为绿道积聚人气。
另一方面,则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展示先进科技力量。引进“智能健身馆”,通过手机微信享受“线上预约、扫码支付、虚拟现实”等智慧化的健身体验,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的智能化运营。
本土企业“康邻科技”因此尝到了“甜头”。其研发的自助售卖机借力绿道展示,迅速获得居民认可,已与多个社区签订入驻合约。
让更多发展机会成为“双向选择”
图片来自:新都区委宣传部
这种让机会“落地成金”的方式,朱克力曾指出,实际上也是从应用场景上为企业提供供给。
他认为,现在城市发展的物理空间已遇到了瓶颈,需要一种新的供给出现,也即“场景”。“场景其实更多的是为企业提供一个好的营商环境,‘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进而,使过去产业和城市、产业和人才相对脱节的局面,变成了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
市场经济是“候鸟经济”,哪里营商环境好,人才就往哪里走,资金就往哪里流,项目就在哪里建——这实际上正是“机会”的直观体现。目前,全国各地都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改革发展的“先手棋”,力争以更好的营商环境赢得主动、巩固或取得发展优势。
这方面,沿海的一些先进地区,已经成了“排头兵”。新都清醒地认识到,“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表面上是经济数字的差距、企业数量和质量的差距,实则是营商环境的差距”。
先要“找差距”,才能“补差距”。为了以良好的营商环境实现换道超车、后发超越,新都去年已经主动“摸底”,对企业全覆盖走访收集问题,并以此为参考,有明确的目的性地优化营商环境。
刀刃向内,新都今年已成功入选四川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区,推行了全国首个市民服务标准化试点。其服务事项的平均办理时间,从10.4个工作日,骤降到3.5个工作日——时间压缩了近三分之二。针对人才,新都还专门设立了优惠政策“一站式”兑现窗口,已兑拨人才奖励资金871.2万元等。
换个角度看,实际上这是为企业和人才共享“机会”,又何尝不是为城市自己增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呢?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