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广东“用工荒”特点及对策分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7-09-08 19:09:56  阅读:4834 来源:新浪财经 作者:林妙可
​  尹枚 晏恒  当农民工薪资与生活成本之间的差距过大时,他们会选择回到生活成本更低的家乡工作,加上中西部地区经过国家多。

  尹枚 晏恒

  当农民工薪资与生活成本之间的差距过大时,他们会选择回到生活成本更低的家乡工作,加上中西部地区经过国家多年的扶持和发展,薪资待遇与沿海的差距缩小,由原来的1000元缩小到现在的500元,很多人回到家乡就不再回来了,而是在当地寻求工作。

  近来,有新闻报道,珠海某企业开出万元高薪招聘普工,一天下来却只收到几份简历,由此可以看出珠三角地区“用工荒”问题的严重性。

  春节过后,珠三角各工业园区以及农民工聚集的“城中村”到处都张贴着招聘广告,各大人才市场更是招聘会一场接着一场,企业使出浑身解数、各出奇招加入到这场“抢人大战”中去,“高底薪加班少”、“五险一金”、“空调房无尘车间”、“年假旅游”等丰厚待遇尽出,仍收效甚微,少有企业满载而归。

  除加工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缺工严重外,新兴服务业等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一线操作工和技工短缺严重、“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从事一线工作、女工较男工更为短缺等“用工荒”新特点凸显。

  珠三角“用工荒”的原因

  (一)劳动力人口总数下降,人员结构发生变化,总体上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据联合国[微博]人口发展报告预测,我国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今年达到顶峰,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13%,国家统计局今年1月20日发布的数据表明,16至59岁的劳动人口在2014年减少了371万人,降幅超过2013年,这已是内地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连续第3年下降,使得仅为1%的劳动人口年龄增长速度,远低于7.5%的经济上升速度,劳动力人口总数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珠三角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大力发展经济,广东省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早就转移,企业很难再从当地农村补给员工。

  劳动力人员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80和9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务工群体中的比例加大,在2011年时,新生代农民工就占总外出务工人员的60%,高达1亿人,而广东省新生代农民工所占比例为75%;新生代农民工相比父辈们,工作诉求和流动率更高。

  (二)珠三角产业升级转型滞后,“腾笼换鸟”进程缓慢。

  虽然珠三角地区一直寻求产业升级转型,但是这一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仍存在众多劳动密集型企业,靠压缩劳动力成本来提升利润,所以珠三角地区的“用工荒”更为确切的是“民工荒”。就目前情况来看,珠三角“用工荒”还是以加工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中小企业为主,它们就是典型的劳动力密集产业,技术能力低、生产效率低、人员需求多,使得工资上升空间与农民工期望水平存在差距,当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往往就选择离开。

  珠三角原本想将劳动力密集型和高耗能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去,从而谋求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但“腾笼换鸟”举措进程缓慢,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多的是由市区转移到城市周边,通过降低租金等办法,走着粗放式发展的老路,对劳动力的需求并没有降低,加上金融危机的消除,外贸经济复苏,海外订单开始增多,使得这些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降反升,进一步加剧了“用工荒”。

  (三)中西部经济发展加快,惠农政策收效,促使农民工返乡务工创业。

  “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加快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沿海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使得中西部地区形成了自己的加工制造产业,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不需要像以前那样迫于生活压力,远离家乡来珠三角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作,在当地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加上长期在外务工,农民工群体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眼界开阔起来,依靠多年的技术和资金的积累,很多农民工选择在当地创业,在解决自己工作的同时,还吸收了一部分劳动力。

  “三农”政策惠及了广大的农民工,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机械化和合作社经营方式使得农民的收入增加,很多人会选择在家做“新时代农民”;同时珠三角地区的薪酬竞争力下降,与内地的工资差额,由原来的1000元缩小到现在的500元,珠三角对内地农民工的吸引力下降。

  (四)新生代农民工观念发生重大改变,对工作的诉求提高。

  80和9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劳动力的主力军,与父辈们相比,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文化,内心充满理想,追求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他们不再以打工赚钱养家为目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更差些。

  新生代农民工在追求高工资的同时,还在意行业是否有利于自己的长期发展及个人价值的实现,劳动条件、社会福利、下班后的休闲娱乐等,他们的自我意识强烈,希望在社会和企业中获得尊重,要求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去。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仍未改变,很难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诉求,加上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子女人数减少,结婚年龄延迟等因素,当企业与他们的诉求差距过大时,他们就会选择长期待业,甚至在家“啃老”,也不愿意去工作,而在工作的时候,又稍有不顺心,就离开企业,使得企业人员流动率增高。

  (五)社会保障差、城市落户困难和子女教育不平等问题,使得农民工没有归属感。

  农民工为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广东省绝大多数地区的公共服务仍没做到均等化,甚至把农民工拒之门外,农民工不能像当地城市居民那样享受公共财政的各种补贴和福利。

  虽然广东省很多城市都实施了积分落户的政策,但真正能落户城市的农民工少之又少,普通农民工大多学历低、技术技能缺乏,根本享受不到城市落户的诸多优惠政策,他们在这里工作十多年后,又要回到以前出生的地方,内心缺少希望,从而很难对珠三角地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当家乡或长三角等地方有更好的选择时,农民工就会选择离开。

  留守儿童问题一直备受,这也使得农民工对子女的生活教育更为重视,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接受了较高的文化教育,家庭和教育观念增强,希望将子女带到自己身边生活和读书,但是农村儿童往往被当地的公立中小学拒绝,或者被收取农民工难以承受的高额“借读费”,使得他们只能在教育设施和教师资源较差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而这往往让农民工难以接受。

  (六)许多企业用工思维没有改变,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这些仍然是“用工荒”的重要原因。

  长久以来,我国劳动力一直供大于求,使得企业养成了固有的用工思维,现在仍有很多企业在企业管理、工资待遇、工作环境、技能培训、劳动强度、人格尊严等方面,侵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中小企业不给员工购买社会保险、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克扣拖欠员工工资等问题严重,极大地伤害了农民工的感情,使得他们不愿意去这些企业工作,最新数据显示,珠三角“用工荒”以加工制造业最为严重,人员缺口占劳动力总需求的70%,而这当中又大多为中小企业。

  外来民工忍受远离家乡亲人的痛苦来珠三角务工,都会寄托于工资待遇的提高,而“民工荒”最为严重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工资待遇在3000元以下的仍然超过企业总数的50%,工资待遇较高的外企,就很少出现“用工荒”问题。

  当农民工薪资与生活成本之间的差距过大时,他们会选择回到生活成本更低的家乡工作,加上中西部地区经过国家多年的扶持和发展,薪资待遇与沿海的差距缩小,由原来的1000元缩小到现在的500元,很多人回到家乡就不再回来了,而是在当地寻求工作。

  珠三角“民工荒”的对策分析

  (一)加快珠三角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减少企业对非技术劳动力的需求。

  当前,珠三角“用工荒”还是集中在陶瓷、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企业可以往中西部地区转移,相比运输成本的提高,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仍能使企业总成本下降,沿海地区优势对这些传统制造业企业并不明显,所以产业转移,既能缓解珠三角的“用工荒”,还能带动接收地区经济的发展。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税率、增加财政补贴等措施,引导产业升级改造,让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用机器自动化代替人力劳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从而降低企业对非技术劳动力的需求。

  (二)政府应改革户籍制度,放宽农民工子弟入学条件,为农民工营造良好的大环境。

  中国的户籍制度将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严格划分,使得在城市务工的农民难以享受到所在城市公共财政的福利和补贴,就连最基本的医疗和住房都得不到保障,农民工即使在珠三角地区工作了十几年,他们的内心也还是不安定的,所以珠三角地区应该放宽城市入户标准,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让农民工在城市有个家,入户标准的降低和有限产权的转让,可以留住他们的心,这样他们就能安安稳稳地在企业工作,真正地融入到当地生活中去。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更高,他们清楚认识到教育对子女的重要性,所以放宽农民工子弟在当地入学的条件,可以让农民工工作上安心,不用天天为远在老家的子女提心吊胆,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内心的安定感也增强;政府应改变现在按户口划分学区教育的形式,让农民工子弟能和城市子女一样,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三)企业应改变固有的用工思维和管理模式,提高员工待遇和福利,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企业应当认清,中国“人口红利”流失、总劳动人数减少这一当前形势,改变过去的用工思维和管理模式,不要再指望开一点工资,在不给员工任何保障的情况下,就要员工加班加点地为自己工作,而是要紧跟经济发展的步伐,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善待员工,充分尊重员工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一方面要提高员工福利待遇,给员工有竞争力的薪酬,为他们购买“五险一金”,让他们在物质上得到一定的满足;另一方面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建立无尘车间、员工公寓、健身房、电影放映厅等设施,让员工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80和9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还有很多方面存在不足,所以企业同时要加强文化建设,定期开展文化主题活动,员工的心理动态;企业可以与政府、学校三方合作的形式来培训员工的技术能力,协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给他们提供企业管理岗位的上升机会,让他们看到职业发展的希望,企业便可以通过待遇、情感、发展三管齐下的手段来用人和留人。

  (四)企业应引入自动化设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入到高附加值的经营环节中去。

  制造业企业可以引入自动化设备,用机器代替人力进行生产,减轻对农民工的依耐性。我国自动化生产的提升空间还非常大,像日本每1万工人就对应1700多台机器人,而中国每1万工人拥有的机器人总数却不到90台,自动化设备的引入,可以大大地减轻企业对简单操作工的需求,还可以让工人从枯燥乏味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自动化设备需要员工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员工通过技能培训后,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诉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品牌营造,可以进入到产品的高附加值环节中去,摆脱过去粗放型低利润的发展模式,企业的利润率得到提高,就可以拿出更多的利润份额分给员工和用于企业内部休闲娱乐设施的建造,这样员工既能拿高薪,又能拥有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自然而然就会对企业萌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企业所面临的招工难、留工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得到了解决。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经贸学院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若转载,请联系我们!

本网站转载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