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沙石油恩仇录:美欧七姐妹曾垄断世界市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7-09-08 11:41:23  阅读:7895 来源:新浪财经 作者:邓婕
​  美沙石油恩仇录  本报记者 王丽颖  从多年的合作者到今天的竞争对手,美国与沙特的关系随着国际油价的下跌而变得“气鼓。

  美沙石油恩仇录

  本报记者 王丽颖

  从多年的合作者到今天的竞争对手,美国与沙特的关系随着国际油价的下跌而变得“气鼓鼓”。从2014年6月下旬开始,国际原油价格一路走低,布伦特原油指数从接近114美元跌至60美元附近,在6个月的时间内下跌了40%。然而,面对疯狂下跌的油价,美国与沙特再也无法心平气和地坐到谈判桌上了。

  然而曾经,沙特是美国在阿拉伯地区对抗伊朗和反恐的最重要伙伴;沙特拥有世界最大石油储量的国家,美国从沙特进口10%以上原油;沙特还是美国军工产业的主要客户,从1951年到2006年,美国向沙特出售的武器超过800亿美元,甚至远超同期向以色列出售的536亿美元。二者关系之亲密,是无与伦比的。

  如今,昔日的石油合作者成了能源劲敌。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沙关系自二战后起起落落很多次,最终因不满美国在中东的外交政策而出现裂痕。而本次油价下跌,只是关系恶化的另一个催化剂。双方的关系始终围绕石油这一战略资源,同时,沙特和美国的关系好坏也直接影响着中东的局势。

  美英逐鹿沙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虽然在欧洲和亚太地区,但是,鉴于中东的全球战略地位,轴心国和同盟国对中东展开了激烈争夺,西亚和北非因此成为重要战场之一。同盟国在阿拉伯国家和人民的合作与支持下,击退了中东腹地的纳粹势力和轴心国的“第五纵队”,将中东变成进行战略协调和物资补给的一个重要基地。

  阿拉伯半岛自古以来的地理位置就十分重要: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向南直面阿拉伯海,扼东、西交通要冲,是通往印度和远东主航线的必经之地。美国非常想进入该地区,但二战前,中东是英国和法国的势力范围,美国一直很难渗透进去。

  对美国而言,要想进入该地区,就必须找到一个战略突破点,而作为伊斯兰教发祥地和“两圣地守护者”的沙特,就是美国选中战略要塞。沙特位于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北与约旦、伊拉克和科威特交界,东和东南与卡塔尔、阿联酋和阿曼接壤,南和西南与也门为邻,西隔红海与埃及、苏丹和埃塞俄比亚相望,东隔巴林湾与巴林仅一水之遥,隔波斯湾与伊朗相望。因此,从地缘政治上来讲,拿下沙特,就确立了其在中东的地位。不过,美国很清楚,要想拉拢沙特,首先要把英国排挤出去。

  美国确立中东霸权的过程其实就是把英国赶出沙特市场的全过程。二战期间,美英皆属同盟国,曾为反对德意志法西斯而并肩作战。但是,在涉及到包括沙特在内的中东石油问题时,双方又展开了剧烈的斗争,这种冲突随着美国石油公司对英国中东石油势力范围的快速渗透而更加尖锐。

  沙特发现石油后,石油租让权的争夺日益激烈。20世纪30年代,沙特的石油资源全掌控在阿美石油公司手中,当时,英国对沙特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影响很大。而相较于英国的根深蒂固,除了石油开发,美国与沙特几乎无任何外交关系,也没有军事联系。想要进入中东的美国公司先后在沙特取得了113.9万平方英里的租借地(相当于美国国土面积的1/6),占沙特国土的70%,这就是两国最早的交集点。

  二战爆发后,鉴于沙特石油与美国的直接利益、美国在中立区(沙特和科威特共同享有的石油区)和巴林的石油利益以及沙特的重要战略地位,美国国务院希望与沙特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经过多次谈判,两国于1940年2月签订了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协定,美国驻埃及公使兼任沙特公使,直到1942年5月,美国在沙特才有了使馆和使团。

  在不稳定的国际大背景下,沙特也面临着多重诱惑。一方面,希特勒亲笔致函伊本·沙特,称如果沙特参加轴心国阵营,德国将扶植他为阿拉伯之王。但是,沙特未予同意,继续坚持其倾向同盟国的中立政策。德国为此心生歹意,派遣间谍到沙特企图破坏阿美石油公司的设施。最终沙特将德国大使驱逐出境,这样,在沙特舞台上,就只剩下美英两国进行一对一的较量了。

  恰在此时,沙特国内财政出现危机。由于沙特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穆斯林朝觐圣地麦加,每年收入高达500万英镑至600万英镑。二战爆发后,使得伊斯兰教徒前往沙特朝觐活动几乎处于瘫痪状态。赴麦加的穆斯林,从1938年的6.38万人减少到1941年的0.97万人,沙特政府和居民的朝觐收入也大大减少,加之干旱引起农作物欠收,导致沙特政府财政陷于危机,百姓生活面临困境。于是,沙特国王要求英国政府增加财政援助,并向阿美石油公司提出增加石油租让费。

  这一要求让沙特与英国关系恶化,而美国也乘虚而入。当时,沙特政府的预算开支约为1000万美元,除要求英国政府提供400万美元贷款外,沙特还要求阿美石油公司在5年内总共预付3000万美元石油租让费,否则会立即取消其石油租让权。面对沙特的强硬态度和其诱人的石油利益,阿美石油公司一方面承诺答应沙特的条件,另一方面又联合德士古石油公司向美国政府施压,夸大英国人对美国石油利益的威胁,游说美国政府利用《战时租借法案》向沙特提供资助以转嫁其经济负担。

  但美国时任总统罗斯福因对沙特石油的重要性估计不足,公然拒绝给沙特借钱的请求。他认为这个地方距离美国太远了,既然美国给予英国4亿美元的租借援助,那就让英国去安抚沙特国王,而英国也的确在援助着沙特。但这一现象引发了美国石油公司的担忧,加州标准石油公司和德克萨斯石油公司上报国务院,认为沙特在战后用石油租让权补偿英国援助,可能削弱美国石油公司的地位。

  同时,由于美国战时不断向同盟国提供燃料,大大消耗了国内石油资源,且美国的探明储量和产量也出现了稳步下降的趋势。直到1942年美国正式参战后,罗斯福总统才意识到沙特的重要性。他派出“特别农业代表团”前往沙特提供资金和技术,并乘机于次年向其驻中东产油国使馆派遣了“石油参赞”。随后,美国政府就得到沙特国王将其石油资源只交给美国公司开发的承诺,美国终于将衰落的对手英国逐出了沙特。到战争结束时,美国政府直接和间接提供给沙特的援助高达9900万美元,其中73%是赠与的。

  石油霸权初确立

  1943年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建议成立石油储备公司,在紧急时期购买外国的石油。美国一些官员认为,确保中东石油惟一的方式是取得政府的直接控制权,最好能把跨国石油公司置于政府的控制之下,使得美国政府取得沙特的石油租让权,但这一计划最终流产了。

  急于获得海外石油资源特别是以沙特为重点的波斯湾石油的美国政府,在沙特成立官办的石油储备公司,由内政部长哈罗德·尔·伊克斯担任总经理。伊克斯认为,沙特石油的潜力远非其他产油国可以比拟,但它的运输线太长,制约了石油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沙特石油绕道非洲再到欧洲的距离为17600多公里,即使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航线也有5300公里,缺乏在欧洲、地中海和非洲市场的竞争力。因此,美国主张铺设一条输油管道,以牢牢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沙特石油资源。

  时任国防部长的詹姆斯·弗雷斯特尔就预言并强调要建立中东石油霸权:“在今后25年内,美国将面临石油储藏量的急剧下降。由于石油和一切石油副产品是进行现代战争的基础,我认为,这是政府要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究竟是由哪一家或哪几家美国公司来开发阿拉伯石油,这个无关紧要。但我强烈地认为,这一地区的石油,应该由美国人来开发。”

  美国石油储备公司宣布,它与阿美石油公司的两个股东加州美孚和德士古达成原则协议,由政府出资兴建一条横贯阿拉伯半岛的输油管,从波斯湾的哈撒地区到地中海黎巴嫩的赛达港,途经约旦和叙利亚,全长1600公里,预计年输油量为2000万吨,总投资额为1.65亿美元。这表明,除了石油垄断资本外,美国政府也在直接干预和控制沙特的石油资源。由于该输油管道要经过在英国控制下的约旦,因此还要获得英国的同意。

  但是,此事在英国引起极大震惊和强烈抗议,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称之为“美国对中东的侵袭”,并认为这种侵袭将破坏美、英的密切合作关系。随即,英国政府指示其驻华盛顿大使哈利法克斯与美国政府交涉,并会见了罗斯福。罗斯福向哈利法克斯展示他画的一张中东草图,自负地说:“波斯的石油是你们的,我们只分享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石油。至于沙特阿拉伯的石油,那是我们的。”

  为了达到目的,美国政府邀请英国政府代表前往华盛顿谈判。两国代表拟定了一项协议书,协议规定英国承认美国有权与英国平等享有世界石油资源和开采的权利,但石油产量比例应在两国之间合理分配。这无疑增加了英国人对力图独霸中东石油的美国石油公司的制约作用,因为遭到了美国石油财团的反对,为此,罗斯福总统被迫把已提交给参议院审核的协议书收回,重新与英国进行谈判。

  谈判的结果是美英两国代表签署了新的石油协议,新协议删去了许多不利于美国石油公司的限制,在新油田的勘探和开采权方面,完全承认“机会均等”的原则,从而使阿美石油公司在获得新油田租让权和修建输油管道等方面得到充分的行动自由。这条横贯阿拉伯半岛的输油管工程于1945年开始动工,1951年完成。

  不仅如此,美国还乘机将军事力量渗透到沙特和伊朗境内,为其石油垄断财团撑腰。比如,美国驻中东武装部司令罗伊斯少将专程访问利雅得时,与沙特就两国军事关系和军事基地问题进行会谈,并达成了一项非正式协议:作为美国援助的回报,沙特允许美国把阿美石油公司总部所在地——达兰改建成美国的空军基地,允许沙特在波斯湾港口为美国海军提供便利。

  虽经多次谈判,但因沙特国王怀疑美国兴建达兰军事基地动机,终未能与美国达成正式协议。

  不过,1945年该基地还是建成了,其设施超过了美国在伊朗阿巴丹和埃及贝因菲尔特空军基地,是美国在海外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机场。此外,为了防止英国、苏联瓜分伊朗或长期占领伊朗,美国强调中东石油特别是伊朗的战略地位对盟军具有重要作用,借口保护军用物资运输通道,使其军事力量大规模涌入伊朗。

  美欧“七姐妹”操控

  在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初期的半个多世纪里,石油公司在美国和沙特之间起的作用异常大。支配国际能源市场的公司是以“七姐妹”别称闻名于世的7家跨国石油公司。它们是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英荷皇家壳牌、德士古、海湾和雪佛龙(Chevron)。这7家石油公司中除了英国石油公司和英荷壳牌公司外,其余5家都是美国石油公司,其中埃克森(前身为新泽西美孚)、莫比尔(前身为纽约美孚、飞马公司)和加利福尼亚美孚公司是1911年被分解的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公司的后裔。

  以美国为主的“七姐妹”,为了控制石油这种能够带来巨大金钱和权力的“战略商品”,对包括中东石油在内的世界石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但是,有时为了避免“几败俱伤”,它们往往进行勾结与合作,通过瓜分市场、控制价格、确定产量等形式,实现了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垄断。

  正如《石油大鳄》的作者安东尼·桑普森所说:在半个世纪中,这7家石油公司建立了庞大的国际石油工业,成为西方世界最庞大的资本垄断集团,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事务上和它们的本国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操纵国际石油市场,控制石油输出国的国计民生。

  据估计,20世纪50年代中东石油开采最低成本仅为每桶10美分,而当时美国本土石油开采成本是1.65美元。“七姐妹”等石油垄断组织常常以要缴纳沉重的王室税为由,极力掩饰其所获的高额利润。以1955年为例,“七姐妹”公司将中东石油销售价格定位每桶1.97美元,据此获得的利润,除了中东各地国王和酋长所收的7亿美元石油税以外,国际石油垄断组织获得了高达13亿美元的利润,其中美国石油公司就占到7亿美元。

  早在20世纪初,列宁就在当时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和美孚石油公司高度垄断世界石油市场时写道:“拿石油业来说,三两个石油大王操纵着几百万以至几亿资金并专靠剪息票为生。”可见,石油寡头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

  在二战后最初一段时间,美国石油垄断企业利润的增长,大大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利润的增长。在1941年至1945年期间,“七姐妹”中5个美国石油跨国公司利润总额共增长了4690万美元,1952年利润总额却比1945年多出8.39亿美元,而与1941年的水平相比,利润增长了近3倍。

  美国对中东石油的长期垄断终于引发了这一地区的警惕。20世纪60年代,国际石油领域发生的最有影响力的重大事件之一,就是以中东产油国为主要成员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诞生。欧佩克一度夺回了石油标价控制权,并成功地发挥了石油经济的“政治武器”功能,引发了震撼西方世界的“石油危机”,极大挑战了以美国石油公司为主的国际石油卡特尔的石油霸权。

  起起落落的美沙关系

  美国凭借沙特的力量顺利霸占了中东石油,从此,两国也成了既合作又对抗的复杂关系。第一次石油危机使美国认识到石油武器的重要性,为了维护其中东石油经济霸权,确保自己和西方盟国石油安全,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战略措施来抗衡和削弱欧佩克的力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缔结国际能源消费同盟。而沙特作为最大的石油输出国,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油价定价机制中的作用对全球油价和石油市场产生重要影响。这一时期,美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手段加强与沙特的联系,使双方的合作范围和程度也进一步拓宽和加深。

  比如,沙特在海外投资约7500亿美元,其中60%就被美国吸收,每10亿美元的投资就可以给美国创造3万个就业机会。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沙特出口美国的石油占美国进口石油的10%至25%。作为欧佩克的重要成员,又有了美国的撑腰,沙特石油工业迅速发展,石油美元也使得这个沙漠王国迅速富裕起来,1980年沙特就曾“用金钱买和平”免除了伊拉克的债务。

  石油如蜜糖,美沙两国的关系在20世纪50年代一度进入蜜月期,然而好景不长,进入六七十年代两国关系彻底变冷。1961年3月,美国政府因达兰空军基地的战略价值下降,单方面宣布不再延长使用达兰空军基地;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美国因偏袒以色列,在中东的外交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很多阿拉伯国家与美国断交,美沙关系也趋于冷淡。跌进低谷期是在1973年至1980年。1977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国王的统治。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仅没有帮助依附于他的巴列维国王,还逼迫他下台。这一做法使沙特失去了对美国政府的信任,开始疏远美国,参加了阿拉伯拒绝阵线反对埃及与以色列媾和并签署《戴维营协议》,保持与霍梅尼政权的关系。后来,沙特还通过支付赔偿费,将美国石油垄断资本控制的阿美石油公司转归国有,从而打破了战后近40年美国完全控制沙特石油的局面。

  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阿富汗战争和两伊战争的爆发,美沙两国关系得到缓解,而海湾战争的爆发则加强了沙特与美国的军事联盟。沙特希望借美国之力确保国家安全,美国则不愿失去在中东的战略支点沙特,两国关系迅速改善,沙特邀请美军进驻该国,帮助沙特加强防御力量,并在首都利雅得以南80公里处建立高度现代化的苏尔坦亲王基地,驻军5000人,战斗机50多架,还储存有大量的武器。这些举措进一步加强了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力量。

  两国关系得到强化是在克林顿总统时期。那时,沙特成为克林顿时期美国海湾政策的基石,也是美国向中东传递战略意志、展示自身力量、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渠道与途径以及遏制两伊的战略支点。然而,“9·11”事件之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恐行动,美国与沙特的关系又降到了冰点。美国指责沙特政府支持恐怖主义,以及对国内恐怖分子打击不力,并为国际恐怖组织提供活动资金等。怀疑和猜忌充斥在两国之间,导致美沙关系再也没有进一步改进。而美国在中东的“阿拉伯之春”运动以及美国页岩油气的开发,更加恶化了两国关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若转载,请联系我们!

本网站转载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