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美国社畜在干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08-23 03:37:59  阅读:2461 作者:责任编辑NO。谢兰花0258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大众号“青年横财发展会”关于每一个今日的我国社畜来说,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前史,都是值得一读的巨大史诗。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大众号“青年横财发展会”关于每一个今日的我国社畜来说,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前史,都是值得一读的巨大史诗。

文学大师的菲茨杰拉德曾说,20年代的美国,构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开创性的社会结构。从那时起,城市成为景象,消费主义敏捷迸发,人们不再遵从抑制愿望的清教徒传统,而一个簇新的集体——社畜,第一次登上前史舞台,而这一社会结构将一向延续到今日。

下面咱们就来扒一扒,一百年前,咱们远在大洋对岸的社畜长辈们的故事。

01社畜的诞生

一战中的美国趁着欧洲各国忙于大战的空隙,凭仗贩卖军火和产品推销,大发了一笔战役财,敏捷完成了资本积累。其时在任的总统柯立芝,奉行商场自在主义,美国经济在相对自在的环境下敏捷发展,工业产值世界第一,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柯立芝昌盛”。

与此同时各行各业的富豪开端构成独占,以洛克菲勒和摩根为首的八大财团操控了美国经济的各个命脉,他们占据在美国的东北部大城市,并大举兴修摩天大楼,用于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作业。

△尖顶的克莱菲勒大厦是20年代纽约的标志性建筑

很多作业室岗位的添加,招引了很多美国青年来到大城市日子。今日的我国青年一往情深的是北上广,美国青年一往情深的是纽约、芝加哥和华盛顿。到1920年,美国的城市人口就现已超过了农村人口,达到了51%,而纽约每四年添加的人口,就夸张到足以另建一个波士顿。

纽约的房地产开发商乐疯了,他们在城郊大批兴修住所,忙得不亦乐乎,可是添加的住所数量仍然抵不上人口添加的速度。

也正是这时,美国的第一批“社畜”呈现了。这些青年就跟今日北上广的社畜们相同,在城郊的公寓楼里合住,每天搭着拥堵的巴士前往市中心的作业楼打卡上班。即便实际里他们只能做摩天大楼里的一颗小螺丝钉,纽约的神话仍然让他们趋之若鹜。

大城市富贵的日子震慑了这些从小当地来的年青人:市中心的高楼大厦、五颜六色的广告牌、满街的时尚女郎、爵士乐以及琳琅满目的产品……没有人不痴迷城市给人带来的便当——只需在这儿才全城通电,夜晚不再是一天的完毕,而是自在时刻的开端。

人们说这儿遍地是时机,到处是黄金,一切人都像打了鸡血相同拼命作业。他们叫自己是“吼怒的二十代”。

02 初代社畜的消费狂欢

过得这么惨,为啥美国年青人还都神往着来大城市做社畜?

居伊·德波在《景象社会》中讲,城市的实质是一座造梦的景象。它们用巨大的建筑物、斑驳多彩的灯光和广告牌、丰厚的文娱和服务将城市变成一座充溢招引力的景象,而你将被牢牢招引在这儿,毫不勉强地为它消费,再为了消费毫不勉强地挣钱,再也无法脱离。

这便是消费主义的法力。

而影响消费的第一步,便是打广告。

这其间最经典的事例当属可口可乐。最早的可口广告简直是虚伪广告的开山祖师了:

大海报上赫然印着“抱负的大脑滋补品!可治疗头痛,缓解疲惫!”这类虚伪噱头。论吹嘘,连脑白金都得叫它一声祖师爷。

而后期的广告策划则动用心理学,把这种引导变得愈加荫蔽。比方下图这张广告:

海报上印着享用阳光沙滩的美人,暗戳戳地宣布“上流白富美都喝可口可乐”的信号,让每日只能苦逼加班的社畜们发作,“我只需消费了,就能取得跟白富美相同的享用,所以我如同也上流了”的联想。这一营销思路,跟今日奢侈品们打造上流形象招引中产购买的办法,千篇一律。

广告的实质,便是界说什么叫时尚,什么叫尊贵,什么叫上流,先抛一个诱人的概念,再告知你买了我的产品就能取得。而今日轿车广告贩卖“家庭幸福”的传统也是从这时分开端:假如一个家庭能买一辆轿车,你们就能取得“全世界最高规范的日子”。

提到轿车,就不得不提影响社畜们消费的第二招,分期借款。让今日的社畜们不由得剁手的xxx呗、xx白条,早在一百年前就被市侩们玩过了。

最早玩分期的是缝纫机职业。在裁缝业不发达的年代,下图这样一台手摇式缝纫机,是每个主妇朝思暮想的。

但是社畜老公们却很头痛:那时买一台缝纫机相当于花掉一家全年的收入。为了进步销量,Singer公司的推销员想出了让主妇们先租借缝纫机,然后分期付款的促销办法。凭仗这种玩法,Singer缝纫机每年的出售数量超出26万台,一跃成为职业老迈。

而真实把分期付款发扬光大的却是轿车。通用轿车公司凭仗着分期付款的营销思路,一举干掉了其时的轿车老迈福特,也顺畅将“轿车消费贷”推行到了全美国。到20年代中期,全美现已有四分之三的轿车都可以分期付款,大部分美国社畜只需支付不到一年年薪的钱,就能开上轿车,这让全美敏捷掀起了购车张狂。到1925年,每6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具有轿车。

电话、冰箱、收音机、卷烟和化妆品……每相同产品都在对社畜说:“你值得具有。”社畜们痛快地消费,似乎忘记了挣钱的时分有多辛苦。以化妆品为例,其时一位成年女人每年消费的扑面粉重达一磅,胭脂不少于8盒,想也知道,她们底子用不过来。

△这不由让我想起现在小x书上一屯便是上百只口红的女孩

传统现已被打破了。从前的美国人奉行的是清教徒传统,赚了钱要攒着,先遭受痛苦,后吃苦。但这一切在分期付款面前都太一触即溃了。能边享用边渐渐归还,谁还要苦哈哈地攒钱呢。

年青社畜们早就不再信任上一代节省的日子办法。作业,要求他们压抑自我、坚持功率,以保持出产;而产品需要被消费,他们又被鼓舞着学会吃苦,被各种手法引导着花掉手里的钱。一战摧毁了上一代人给他们织造的神话,这届年青人的抱负只剩挣钱了,用钱换来更多的物质享用。

就在这些社畜持续狂飙猛进地作业和买买买的时分,一些想开了的青年却回身跑去写作了。海明威、马尔科姆、菲茨杰拉德……这些作家就像《了不得的盖茨比》里的尼克相同,早就看透了这届青年除了物质愿望啥也没有的躯壳,却仍旧无法找到人生的含义,所以他们挑选去写作,提出这些问题。他们被称为“怅惘的一代”。

到了1930年代,多少阅历了这十年的美国社畜都说,在盖茨比的故事中看见了自己。每个“吼怒的一代”,也正是“怅惘的一代”。

03 投机张狂与泡沫的破碎

对20年代的美国人来说,美国从来没有这么热心挣钱。各种致富方案都在标榜:不要犹疑!出资你的现金!

人人都巴望成功,都愿望着一夜暴富,而越是做白日梦的人越是好骗。先不说他们背着家里的房贷车贷消费贷,本来就没多少可支配收入,更要命的是,大部分社畜对金融一无所知,底子无法分辩什么是欺诈,但这仍然拦不住他们张狂出资。

那成果,天然只需被坑。这其间最著名的便是“庞氏圈套”。

一个名叫查尔斯·庞兹的意大利人告知出资者,他发现了一种发财的办法,使用西班牙钱银的疲软,购买西班牙邮政券,兑换成美国邮票。但是实际上他仅仅拿出资人的钱拆东墙补西墙,没有出资于任何有形资产。

△意大利欺诈犯、庞氏圈套创始人——查尔斯·庞兹自己

这个圈套抓获了大约4万名出资者,汇集了1500万美元。即便最终老骗子庞兹被抓进了监狱,他的不少出资者仍旧跟个傻憨憨相同,回绝信任自己被骗了,持续持有他那早就一文不值的股票。

而一场更大的圈套正在全美国分散:1927年,股市迎来了史无前例的高点,而在这之后的两年内,股价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人们的判别,一切的时间短跌落都仅仅上涨的序幕。

昂扬的股市把一切人都骗了,即便是那些专业的股票经纪人也不破例。

刘易斯在书中回顾着其时的张狂:“大众们都在买股票。一夜致富的神话挂在每个人的嘴边:一个在银行上班的年青人,将他的菲薄资产中的每一美元都花在了购买纳尔斯池贝机床公司的股票上,他现在一辈子都不愁没钱花了;一个寡妇在她买的肯尼科特铜业公司股票中的收益多得都能买得起一所村庄大住所。不计其数的美国人都在投机,都在挣钱,哪怕他底子不了解那些寄托了自己致富梦的公司是什么性质……”

这场牛市长达两年,长的让一切人都以为自己的未来一片光亮。社畜们愿望着能在未来的某一天高价卖掉手上的股票,瞬间暴富,那时他将具有一套美丽的海岸别墅,并且从此再也不必作业。当他们只需无精打采地躺在棕榈沙滩上享用阳光时,美国将真实具有自在——永久不再有战役和违法,饥饿与赤贫。

当1929年9月的股票再次跌落时,财政部长安德鲁·梅隆向大众确保说:“现在没有忧虑的理由,这一昌盛的高潮将会持续下去。”人们天经地义地大笔买入。没人意识到,泡沫立刻就要破裂了,当一切人都在最高点持有最大仓位时,商场将会自在落体。

1929年10月24日,史称“黑色周四”。这一天,美国金融界溃散了,股票一夜之间跌入深渊,价格跌落快得连行情显示器都跟不上了。

1929年10月2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里的一切的人都开端张狂兜售,股指从之前最高点的363突然跌落了40个百分点,不计其数的美国人眼睁睁看着他们终身的积储在几天内云消雾散。从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两个星期内,300亿美元的财富瞬间蒸腾,这笔钱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总开支。

可怕的连锁反应很快发作:银行在张狂的挤兑下关闭了,工厂纷繁关门,大批社畜赋闲,很多人因还不起房贷而被赶出家门变成了流浪汉,这其间乃至不乏从前成功的商人和银行家。一夜暴富变成了一夜暴穷,社畜们的愿望破灭了,这简直像一种天罚:他们不得不光秃秃地面临在精力和物质上都一无一切的自己。

△大惨淡赋闲的社畜,仍然穿戴时尚的西服,却再也没有时尚的愿望

《了不得的盖茨比》的导演巴兹·鲁曼曾说了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他以为今日的我国,遍及着高楼大厦,经济昌盛昌盛,人人都愿望着成功,跟电影中20年代的美国是相同相同的。

或许昌盛年代的每个人都是盖茨比。谁都曾在深夜凝睇过对岸的绿光——那不仅是爱情,更是咱们胀大的物欲,以及对成功的着急巴望。

那时,咱们将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在追求幸福,仍是被什么东西锁在愿望的牢笼里。

这便是“吼怒的一代”,20年代的美国社畜们的悲凉史诗。

这史诗不会中止,它会在咱们身边持续发作。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若转载,请联系我们!

本网站转载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