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
新浪财经讯 2月16日消息,由新浪财经和华创证券联合主办的首届私募基金业金刺猬奖北京答辩会今天举办。大岩资本产品研发副总裁王秀婷作为金刺猬入围候选私募代表并发言。她表示,如果要在市场上赚钱,要获取超额收益的话,这个市场是要有一定的无效性的。因为市场都是一个零和博弈的游戏,你今天赚了钱,一定有别的人亏了钱。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会有这样一个无效性的产生。在A股市场,市场的无效性还是非常严重的,这是由投资者结构决定的。我们A股现在70%以上都是散户,比起国外成熟的欧美市场,70%以上都是机构客户来说,投资者结构相对来说会比较特别。当散户犯错误的时候,就是可以获取超额回报的一个很好的时机。
大岩资本产品研发副总裁王秀婷以下为演讲全文:
大岩资本:各位领导,大家下午好!
我是王秀婷,大岩资本产品研发副总裁。作为大岩的老员工之一,在大岩只有十几个亿规模的时候我就加入了这家公司,等于说是我见证了公司的发展的历程。非常高兴新浪财经,还有华创证券给了我们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今天看到了很多新朋友,也看到了不少老朋友。如果待会儿在我讲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也欢迎大家随时提出。
我今天分几个环节跟大家介绍一下大岩资本。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大岩资本是一家怎么样的公司,我们的发展历程是怎么样的。其次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主体团队的基本情况,再后面就是我们一些投研体系以及产品业绩。最后要介绍的就是我们公司的风控体系。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大岩资本的基本情况。大岩资本是在2013年6月份成立的,到现在还不到4年的时间,听上去是一家很年轻的公司,但是我们的主体团队在美国已经做了十几年的对冲基金了。早在1999年我们的创始合伙人汪博士在美国的华尔街就成立了我们大岩资本的前身,叫Jasper Asset Management,一做就是10几年,在美股的市场里面我们获得的复合年化回报是12.4%,旗下多个基金名列美国对冲基金排行榜的前列。在美国这么高效和透明的市场里面,做到这样的业绩非常不容易。2011年国内推出了股指期货,我们团队看好了国内大资管时代这个好机会,决定一起回国来创业。
在我们公司将近4年的发展历程里面我们做了很多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在2013年9月份,我们公司成立只有三个月的时间的时候,我们就成立了第一只产品,是做市场中性量化对冲的。因为这个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了,我们在美国做量化对冲已经做了十几年,所以我们的起点也是选择先开始做量化对冲产品。
当我们这个产品做了大概半年的时候,招商银行破例在我们只有半年业绩的情况下就给我们发了第一只公开产品。以往招行给私募发产品通常都需要三年以上的历史业绩,但是源于我们在美国过去优异的业绩和我们半年以来的表现,所以给我们发了第一只公开产品。据我了解,我们还是唯一一家在半年业绩情况下发产品的阳光私募。也是因为招商银行给我们发的这一只产品,我们公司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管理规模就已经突破了20个亿,成为了当时在深圳做量化对冲规模最大的公司。
再过了一段时间,到了2014年3月份,当所有做量化的团队都在做市场中性和量化对冲的时候,我们推出了自己的股票多头和股票多空产品,也就是说,用量化的方式去做选股,不做对冲或者是做部分对冲的产品。当时汪总还写了一篇文章,叫《A股十年上万点》,表达了我们对A股市场长期看好。这个文章背后有非常深刻的逻辑推理,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在我们的公司官网或者百度搜索都可以看到。也是因为提前布局,我们在2015年上半年,管理规模一直在增长。在2014年9月份,当大部分做定增的人都在做单票定增的时候,大岩推出了自己的科学定增,经过两年多的时间,我们这个产品规模已经达到了将近90个亿,是在市场里面单个产品规模最大的。
到2015年12月我们成立了自己的慈善基金,叫大岩新生命儿童基金。因为我们觉得我们得到了很多来自社会的信任和认可,所以我们应该要做的事情就是尽我们的所能去回报社会。我们这个新生命儿童基金里面,这个基金所有大岩的收入都会捐给慈善机构,是专注于儿童健康这个领域的。因为我们认为,儿童就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所以在未来,我们还会继续多做这样的事情。到我们公司成立三年的时候,也就是去年的6月份,我们的资产管理规模已经超过了100个亿。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50个亿。无论是现在还是在未来,我们都希望可以做科学投资的引领者。
用什么样的一组数据可以表明我们公司的发展速度呢?我们觉得规模的数据可以说明很多问题。在2013年的时候,6月份成立,我们当时管理的资产规模是0。到了现在150个亿,大家可以看到,这个趋势其实是比较平稳的。所以我们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这样走过来,走到今天。我们现在的合作伙伴里面是以机构客户为主,大岩没有自己的销售团队,因为我们觉得要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面,也就是做投资。我们现在合作的银行机构已经超过了10家,包括私行代销、银行委外,所以今天也见到了不少老朋友,包括已经投资过我们的银行委外资金。我们合作过的机构包括招商银行的私人银行部和私产管理部,包括工商银行的个金部、平安银行的私人银行部、建设银行的财司部、个金部以及光大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华润银行等等,他们都和我们合作,他们和我们合作基本上都是代销和委外的投资,我们公司成立到现在没有做过任何结构化产品的代销,全部都是管理型的。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专业的券商机构、信托机构,以及一些国内的机构客户,包括央企的财务公司、上市公司的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还有大学的基金会。在未来,我们还是会一如既往的定位于服务机构客户。这个就是我们合作伙伴的一些基本情况。目前我们渠道代销大概占了我们80%的一个比例,其他都是以机构客户为主。我们觉得这150个亿仅仅只是一个起点,我们的目标很远大,我们希望可以成为国内最好的资产管理机构。
在这个远大的理想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团队呢?也给大家简单的做一个介绍。我们公司现在有将近40个人员,投研团队是过半的。当大家在考核一个团队的时候,通常会比较以下三点:第一这个团队里面的投研人员他们是不是有良好的学术背景以及良好的过往的从业经验。在我们的投研人员里面,全部都是名校以上的硕士学历,其中有8个博士学位,他们在加入大岩资本之前都在国内外著名的金融机构任职;第二是大家通常会看投研团队人很多,学术工作背景都很好,但是他们是不是互补的。在大岩资本这20个投研人员里面,我们既有做二级市场研究的,也有做一级市场研究的。既有做国内市场研究的,也有做海外市场研究的,我们是一个多策略的团队;第三是最关键的,大家看一个团队的时候往往会非常这个团队的稳定性,因为团队的稳定性和产品的业绩,还有公司的表现是息息相关的。大岩资本整个团队是非常稳定的,像我们的核心合伙人他们在美国已经共事了10几年,所以他们之间除了合作伙伴的关系,更像是家人的关系。同时加入大岩资本一年以后的员工都有权利可以得到公司的一个分红权,所以最近一年我们公司没有出现任何员工离职的情况。
以上就是我们整个团队的概况。我们认为,优秀的人才是长期业绩的一个保证,所以我们也在不断的吸收优秀人才的过程中。如果各位有好的推荐,欢迎大家给我们多多推荐优秀的人才。
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领军人物的基本情况。汪义平汪博士他是我们的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投资官,他读了很多书,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MBA,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工学博士。他这个工学博士读的是宇宙飞船上面的机械自动控制系统,他同时也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医学博士,这个医学博士主要是做帕金森症的研究,他同时还是纽约大学的博士后、研究科学家。我们经常问到汪博士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做了17年的医学研究之后想到去做金融。他给到我们的答案是,他觉得自然科学远远没有金融吸引,因为金融是一个大系统,是一个博弈的系统,是一个多变的系统。比起自然科学,往往更加具有挑战性。他其实涉足金融市场非常早,在80年代末的时候,在我们的交易所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他就已经拿着旅行袋,装着现金在上海静安寺街道的前面那里做股票的买卖了。在90年代,在哥大毕业以后就进入了当时最著名的几所投行,包括所罗门兄弟、史密斯巴尼和华旗集团做交易员。他在所罗门兄弟的时候拿了一个奖项,叫“未来领袖奖”,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华人获得这个殊荣的。在1999年的时候他拿到了一笔犹太人的投资,所以就创立了我们大岩资本这个公司的前身,一做就是10几年的时间。在他20多年的投资生涯里面,最大的亮点是经历了四次的金融危机,包括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2001年的9·11事件和2008年的金融海啸。在四次当中都给投资者获得了正回报,我们2008年给投资者获得了30%的年回报。如果说2015年的下半年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危机或者是说熊市的话,我们也很骄傲的告诉投资者,无论是在2015年的任何一个时点买入大岩的任何一款产品的客户,到了年底,2015年12月31日的时候都是赚钱的。其中包括在2015年的6月份买入我们股票多头产品的客户,到年底也是赚钱的。这个就是汪博士的一个基本情况。
我们其他核心人员的情况,还包括我们的董事长石梅女士,她跟汪博士一起创业之前在美国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集团是做风险管理以及系统交易的,她也是美国哥大的双硕士。之前在我们的美国公司是担任基金经理的,也做了很大金额的交易。她管理的产品也多次获奖。
我们的首席财务官兼海外首席投资官蒋晓飞蒋博士,他是美国西北大学的工学博士,也是美国印地安纳大学的MBA。他是90年代上海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在美国毕业以后,就在美国通用汽车做高级工程师,所以她有非常深厚的产业背景。现在主要在负责我们公司的财务,以及我们海外产品的一些投资研究工作。
我们的首席风险官刘启浩刘博士,他在加入大岩资本这个团队之前是在几所大型券商,包括申万和银河是做风险管理还有策略研究这一类的工作,他目前是全面负责我们公司的合规风控工作。
我们的董事总经理郭端阳郭博士,他是我们去年刚刚从美国的千禧年基金挖回来的一个基金经理,使得我们的投研力量更加强大,而且他研究的领域跟我们目前团队研究的领域是比较互补的,他主要是做债券和高频策略的研究。
另外还有两位是我们的总监,季渊主管IT。还有一位是主管我们基本面投资的蒋志平蒋总,他之前做的是一级市场的一些投资。
以上就是我们一些投研人员简历的情况。下面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投资业绩。刚才提到了我们大岩资本有非常多不一样的产品线,目前您看到的是总共有四条,实际上我们公司截止到目前为止有七条产品线,另外三条因为还没有年满一年的时间,所以我们没有放上去,包括我们的CTA,包括我们的坐标系和我们的海外产品,这个会稍后加入到我们的产品线里面去。为什么我们要构建不一样的产品线呢?我们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想法。在我们看来,其实投资者的需求可以分成三个维度,首先第一个收益的需求,他希望通过投资获得怎么样的一个回报;第二个就是风险偏好,他可以承担的最大的亏损是多少;第三个就是他的流动性的需求,他这笔资金可以放多久。我们认为,投资者都有不一样的需求,所以我们从他们的需求出发,构建了我们这样一个产品线,以确保无论是什么类似的投资者,在大岩资本都可以找到合适他的产品。
比方说我们现在的四条产品线,从上往下排,产品的风险是逐步降低的。最上面的一个产品线股票多头,指的就是我们用量化的模型去选股,然后不做对冲的产品。它的比较基准是市场的指数以及市场上所有的公募基金,以及阳光私募,就是股票型的一个阳光私募,这个是我们的股票多头产品。倒数第二个市场中性,大家可能也比较了解了,就是希望获得一个比较稳定的回报,没有风险敞口的,做量化对冲的一个产品,这个我们也做了很长的时间。介乎于两者中间的是股票多空的产品,它跟股票多头比较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是对冲一半的产品,比较适合那种相对来说有点保守,但是又希望可以分享资本市场成长收益的投资者。股票多头、股票多空和市场中性就构建了我们量化对冲的产品线。最下面一个大岩定增,指的是我们把这个定量增发市场的系统性机会和我们大岩技术结合起来的一款产品,也是这个市场上首创的一种策略和做法,这个稍候会跟大家在讲策略的时候详细的介绍一下。这就是我们四条产品线的情况。
我们选取的产品都是这个产品线里面成立时间最长的产品,因为我们觉得运作的时间越长,业绩就越具有代表性。大家可以看到,除了年华收益率以外,在最右边这一拦有一个指标是夏普比率,这是我们大岩资本最重点的一个考核指标,无论是我们的产品也好,无论是我们的策略也好,我们不仅仅看年华收益率,也不仅仅看波动率,我们看的是两者的结合。我们长期投资目标是夏普比率大于2,我们希望消费者投资大岩一份产品,可以获得两份比例的回报,这是我们的投资目标。
给大家看一下我们每条产品线跟市场的比较情况。首先是我们的股票多头产品,成立于2014年3月13日,将近运作了三年时间。橙色的这个线状图是我们产品的净值曲线,灰色的是我们比较基准率,就是沪深300指数的一个曲线。这个产品跟传统的股票型的基本面选股的阳光私募不太一样,我们是用量化模型来做选股的,我们选择的股票个数是在300个到500个之间,分布在不同的行业里面。另外如果市场出现极端风险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做空股指期货的方式去规避一定的风险,也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分散化,还有多策略的一个风控。在2015年的6月份到8月份期间,我们这个产品的回撤两个月加起来不到6%,同期市场是回撤了将近30%。
以下是我们的股票多空的产品业绩,我们这个产品是长期会保持在50%到60%的一个对冲仓位。在对冲方面,我们不太做择时,因为我们觉得本来我们这个产品做设立的时候就定了一个目标,也就是说,当市场的走势在-20%和+20%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做到给投资者赚钱,而且可以超越市场。这个怎么理解呢?实际上这个产品的收益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个指的就是我们选股的超额收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Alpha。另外一半就是我们这个产品的一个Beta,因为它是对冲一半的,所以会享受到大概50%的Beta的回报。假如市场在下跌20%的情况下,我们把-20的影响降到-10%,再加上我们每年大约15%的一个超额收益,我们可以做到市场在下跌20%的情况下还可以给投资者赚5%。在市场上涨20%的时候,虽然我们对冲掉一半,但是加上我们的超额收益,我们还可以做到25%,所以也是超越了市场。这个就是我们这个产品设立的初衷,我们也是国内第一家推出股票多空产品的阳光私募机构。
接下来一个产品也是我们做了很多年的技术量化对冲,从2013年9月份到现在,大概已经运作了有超过三年多的时间,产品的净值现在是1.53。即使是经过了2015年的暴涨暴跌,经过了2015年中金所新规的限制,经过了2016年股指期货长期大幅度的考验,我们这个股票三年做下来还是有14%,所以也有不少银行选择跟我们合作这一类产品。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大岩定增产品,夏普比率也是比较高,而且重点的是它的回撤是非常低的。比方说在2016年1月份市场熔断的时候,指数创造了从2009年以来的单月最大跌幅,超过20%,但是我们大岩定增的各个子产品回撤幅度在3%到5%之间。在2015年的下半年市场暴跌期间,我们的产品不但没有亏钱,而且从6月份到12月份赚了24%的正回报。以上解决我们各个子产品的一个业绩情况。
讲完业绩情况以后,还是要给大家交流一下我们的一个投资理念。其实这两个问题是我们经常每天都在问自己的,作为一个私募机构,我们到底创造了什么样的价值?我们和公募基金有什么不一样呢?其实在我们看来,私募和公募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我们的收费是比较高的,因为公募是没有业绩报酬的,但是私募如果给客户创造了正回报就要提取20%的业绩报酬,所以私募的收费是非常高的。我们有没有资格去收这个费用?是不是说我们给客户赚钱了我们就应该收这样的费用呢?我们觉得不是的。比方说如果今年市场涨了50%,我们的股票多头产品涨了30%,那么我们也给客户创造了30%的一个绝对回报,我们是不是及格的呢?我们觉得我们并不及格,因为我们没有给客户创造超额收益。
所以我们认为,我们存在的价值,我们跟公募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们追求的是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都要做到超越市场的一个回报,这个就是我们的一个核心目标。我们怎么样可以做到这样的一个目标呢?投资是分很多派系,也有很多方法论,每家私募机构做的东西都不太一样。在我们大岩资本看来,好的投资必须是夏普比率最大化。仅仅看回报我们觉得是不够的,现在像一些市场上不同的排名机构给私募排名都是用年化回报来做排名的。但是其实我们并不是非常认可,因为我们还要看这个回报最终是用多少风险换来的。在我们看来,不仅仅要注重收益,要更加注重波动率。我们觉得,只有目标函数是对的,您的做法才会是对的。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获取超额回报以及做到夏普比率最大化呢?我们非常坚持一个科学投资的理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做尽可能的一个分散投资。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一个投资理念,我们具体是怎么做的。首先在我们看来,如果要在市场上赚钱,要获取超额收益的话,这个市场是要有一定的无效性的。因为市场都是一个零和博弈的游戏,你今天赚了钱,一定有别的人亏了钱。在A股市场,我们觉得市场的无效性还是非常严重的,因为是由投资者结构决定的。我们A股现在70%以上都是散户,比起国外成熟的欧美市场,70%以上都是机构客户来说,我们的投资者结构相对来说会比较特别。当散户犯错误的时候,就是机构客户获取超额回报的一个很好的时机。
具体我们是怎么做的呢?在很多的做量化投资的人,他们会做一个事情,就是在数据里面找规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归纳法。在我们看来,我们是不用这个方法的,因为如果你在一串数据里面找规律,肯定可以找到一些奇奇怪怪的规律。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我拿去年北京降雨量的数据来做一个调查研究,我发现每周二的时候下雨的机会是最大的,那我是不是应该接下来的一年每周二都带伞呢?很明显这样是不对的。比如说美国的超级碗的比赛,很多人都发现,如果某一队赢了就可以预测未来美股的走势。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某个券商的策略会一开的时候市场就会跌,这些在数据里面找到的一些规律。但是我们认为,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大岩资本的研究方式不是归纳法,我们用的是演绎法。也就是说,在看到一个事情的时候,我们首先会去想清楚它背后的逻辑,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做。从而得出我们的策略,再用数据去做验证。因为我们觉得,如果你要战胜逻辑的话还得用逻辑,用这样的方法去做研究是最为靠谱的。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就会去找市场的无效性。我们觉得A股的无效性主要是来源于以下的几个方面:
第一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也分成两个部分,一个就是内幕交易的信息不对称,我们大岩资本是不会碰这些东西的。我们所有的研究用的数据都是来源于公开的数据,其实很多的散户在做投资的时候,很多公开信息都是不看的。比方说分级基金的交易规则,比方说一些个股的要约收购的一些规则他们都不会去看。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散户犯了错误,我们就有获利的机会。再举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上市公司在一家不是很有名的专有的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个新药研究的文章,可能很多散户都不会去看这样的一个交易信息。但是因为我们有一个专业的团队,我们就可以在这样的机会里面最先可以获得到对公司股价影响的信息,然后再去构建我们的一个投资组合。
第二是市场机制与监管。这个指的是A无股市场里面有很多特别的机制,也是跟其他的市场不一样的。比方说大小非减持,比方说涨跌停板的限制,比如大宗交易、定向增发。当宏观经济学原理跟市场机制相违背的时候,就会发生定价错乱,我们就有获利的机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2015年1月份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些跨境套利的策略,因为当时在2014年9月份的时候开通了沪港通,很多公司在两地都有上市的,包括港股的市场和A股的市场。但是两个市场之间的差价是非常大的,我们有理由判断,因为沪港通的开通会使他们的价格最终趋同。也就是说,如果在一边市场价格比较高的话,可能会往下走。另外一个市场价格比较低的话,也会往上走,因为都是同类的资产,都是同一个公司。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用当时我们的一些港股的ETF,因为里面有比较多的银行股,还有一些金融股,就替换了我们沪深300里面的一部分的投资标的,也是通过这样的一个时机选择,在我们的量化对冲策略里面,不到两个月给投资者创造了3%的净回报,这是对于市场机制我们做的套利。
第三中国市场最特有的一点就是投资者心理。因为中国的市场以散户居多,所以散户会犯各种各样的交易错误,他们所犯的交易错误在很多的量价指标上都会得到一定的体现。比如说散户的羊群效应,散户的从众心理我们都会加以辨别和利用。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股票,比方说今天它昨天的价格是10块钱,今天跌到8块钱。对于这样的反应,比如说一个是散户,另外一个是专业的机构,散户就觉得如果从10块钱跌到8块钱我就套牢了,我不应该去做卖出,这个是散户的想法。机构的想法是,如果从10块钱跌到8块钱,就应该去做止损,因为只有符合了我自己的投资纪律,我晚上才可以睡得着觉,我才可以向我的上级以及客户交待。面对同样的一个事件,不同的两个投资者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和行动上的反应,大家觉得哪个做法才是对的呢?其实在我们看来,这两个做法都是错误的。因为他们做出交易的判断是以过去的沉没成本去做的一个决策。但是我们认为,投资永远是关乎未来的东西,你买一个股票或者是卖一个股票,而是这个股票未来会不会涨,而不是你过去用多少钱买的。还有另外一个比较普遍的例子,如果我们看到一个股票在下跌的时候是放量的,有可能很多的散户在割肉,这个时候有可能股价是跌过头的,所以我们的交易模型里面也有一些监测、量价的指标去做交易的判断。还有其他方面,包括一些交易上等等的一些东西,也会产生一定的无效性,我们也会去做捕捉。这个就是我们的一个基本的投资理念,多策略去捕捉市场的无效性。
下面再用一个例子来阐述一下我们是怎么样实践我们的投资理念的。首先我们会拿大岩定增的例子做一个简单的讲解。刚才提到了市场机制跟宏观经济学原理相违背的时候就会产生一定的套利机会,我们觉得定增市场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套利机会,因为从2008年到2016年以来我们做了一个统计,平均每年会有15%的价格折扣,除了价格折扣以外还有定增效应。什么是定增效益呢?指的就是发行定增的股票比市场平均跑的比较好的部分,其实这个背后的道理也是非常简单。因为发行定增的公司往往是二级市场上动作最多的一批公司,同时他们也是运营和财务状况都比较良好的。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才需要募集更多的资金去支撑他的发展和经营。所以发行定增的这些公司往往比持股的要好,每年15%的这个定增加上10%的定增效应,加起来就有25%的超额回报。无论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做投资,基本面研究也好,量化研究也好,你想平均每年比市场跑好25%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定增市场就直接给了我们这样的一个收益,所以我们觉得定增市场是有一定的套利机会的。
我们具体会怎么做?回到刚才我们讲到的,我们认为好的投资就是夏普比率最大化,要给客户创造很好的一个超额回报。在我们做自己的大岩定增之前,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系统性的机会,但是我们还是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去研究这个定增市场的每一个细节,以及参与定增的人,比方说一些机构投资者他们是怎么做的,我们从中找到他们的不足,再加以改进,才产生出我们大岩定增的一个产品。之其实它的逻辑非常简单,因为在我们看来,刚才讲到了所有的收益都是你风险换回来的,所以我们所有的投资都只跟两个东西有关,一个是收益,一个是风险。我们的投资目标,首先就是要帮客户把投资风险降低,在这个基础上,再帮投资者把收益去做提升,这是我们所有产品的一个投资逻辑。
在这个定增产品上面我们具体是怎么样体现的?首先我们在研究传统的定增金的做法上,我们发现了四个比较大的问题。传统的定增金的做法会比较单一,通常是做一级市场的研究人员,大概是两三个人的团队,募来两三个亿的资金,集中的投向于一个或者五个以下的定增项目。在他们的资金募集到以后,还没有做投资之前,或者是这个票竭尽了以后,产品还没有结束的时候,他们的资金闲置,会买一些货币资金或者是逆回购,这就是传统的主流做法,现在市场上90%的定增基金都是这样做的。但是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做法有四个非常大的问题,两个是风险端的,两个是收益端的。在风险端有什么样的大问题呢?受到随着定增市场给了我们每年26%的一个超额回报的套利机会,但是当我们把2008年到2015年所有的定增项目的数据拿出来看的时候,我们也发现了一个很惊人的数据,每三个定增项目里面就有一个是亏损的,亏损的概率是接近30%的。也就是说,如果运气好去投一个单票定增,很可能是翻两倍或者三倍。但是如果运气不好的话,亏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所以这是第一个单票亏损的风险。
我们还发现了一个问题,你说定增项目,始终是一个股票,你作为一个股票,难免就会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同一个定增票,如果在2015年上半年退出和下半年退出的话,它的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不一样的,因为2015年的上半年市场是在普涨,在那个时候,定增票如果到期退出的话通常是赚钱的。但是因为2015年下半年市场在持续的暴跌,如果在那个时候,定增票竭尽,那么亏损的可能性就是非常大的。但是传统的定增基金他们没有风险对冲的机制,所以往往投资者要承担比较大的市场波动的风险,这个就是风险端的两个问题,单票亏损的风险和市场波动的风险。
我们在收益端也发现了两个比较大的问题。首先第一个传统的定增基金他们的期限都是比较长的,在一年半到两年半之间。但是实际上他们参与的都是一年期的定增,也就是说,前后会有收益摊薄的问题,因为定增的超额收益有25%,但是如果你把时间拖得太长的话,会把投资者的收益吃掉一部分。另外还有一方面指的就是资金闲置的问题,除去产品期限长以外,传统的定增基金在闲置利用上面没有很好的途径,只能去买一些货币基金。所以我们通过自己一年的研究就发现了传统定增基金在风险端和收益端各两个问题,加起来就是四个问题。我们大岩资本投资的最终目标是项目比例最大化,所以我们也是从降低风险和提高收益,这两个方面去出发的。
我们是怎么样帮投资者把风险去降低的呢?首先第一个,传统的定增基金他们有单票亏损的风险,大岩定增是不做单票投资的。在目前我们做的大岩定增基金里面,我们已经投资了52个定增项目,退出了22个,现在还持有的是30个。在30个定增项目里面,平均分布在20个不同的行业里面。除了行业的分散,我们还做了市值转换以及进入时点的分散,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我们就把单票亏损的风险完全拿掉了。在我们的组合足够分散化以后,我们就可以拿我们做了10几年的看家本领去做对冲,把定增的第二个风险,市场的波动风险拿掉了,以上就是我们降低风险所做的贡献。
通过这样的一些方式,我们把产品的波动率降到了传统定增基金大概是三分之一的水平。刚才也讲到了,在2015年下半年的时候市场整体跌了30%,我们涨了20%,熔断期间我们浮动是在3%到5%的水平。我们也做了创新的产品结构设计,我们跟每个银行或者每个机构募来的资金会成立一个单独的子基金,这个子基金里面大概70%的钱会投到我们定增的母基金里面,因为里面现在已经有30多个定增项目了。剩下大概30%的资金我们会去做对冲。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做到完全分散化的一个效果,以及可以把市场的风险对冲掉很大的一部分,这个就是我们风险降低的手段。
做完风险降低以后,我们要帮投资者做的就是把投资的收益提升。像传统的定增团队,他们做的一些行业的公司和项目的研究,我们也做。我们做的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们在选股的时候,除了用基本面的方法去做调研以外,我们还把量化模型引入到我们选择将要参与的定增票的过程当中,通过这样的选票,可以保证我们选出来的票是具有超额收益的。在闲置金的使用上面我们也是更胜一筹的,我们不做货币基金,不做逆回购,我们是做量化对冲的。所以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产品不仅比传统的定增产品风险要低得多,而且收益比它也要高。
以上就是我举的一个例子,去阐述我们在产品研发、策略开发的过程中夏普比率最大化的一个原则,还有科学投资和科学分散的这样一个态度。
下面跟大家交流的就是我们公司风险合规的基本情况。现在我们的风险控制的团队总共是有6名人员,包括3名博士和3名执业律师。我们的风控团队也是独立于我们的投研团队的,他们不仅仅负责我们内控合规和监管沟通的工作,也负责一部分我们投资风险控制的一些工作。在我们的风险控制措施里面,我们拿投资风险去做一个举例,给大家讲一下我们具体是怎么样去做的。首先我们有一个核心就是事前风控,因为我们觉得,所有的风险,我们能够知道的风险都应该事先去考虑到,然后我们会把这些风控指标写入到我们的量化模型里面去。也就是说,当我们的模型在选股和交易的时候已经有了风控的一个体现了,这些风控包括哪些方面呢?比方说行业的偏离度,比方说个股的占比,比方说产品的敞口,比方说产品的波动率,这些都会事先写在我们的模型里面去做交易。同时我们交易员的团队也会做一个事中风控,比方说我们发现某个产品的波动率比较大了,高于历史水平的时候,我们就会做一个及时的调整。包括降仓、换仓或者是降低敞口等等,多个方式一起去做。另外还有一个事后风控,就是我们公司每天在收盘以后都会有一个详细的风控报告,是针对我们所有的产品线的。上面会我们所有产品线的一些风控数据,我们公司所有的核心成员,包括我刚才讲到我们的汪博士,他会每天亲自一条条的过我们的风控指标,我们每周都会开一次风控会,包括我们风险小组、产品小组,还有投研小组的人都会坐下来仔细的去分析。比如这周里面是不是我们有一些风险没有到,接下来我们要更加哪些方面。以上就是我们风控一些工作的举例。
今天主要是讲到这里,下面看看大家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做一下交流,谢谢大家!
杨牧:我有两个问题,之前我们看到你们做一些量化或者是定增的,我们自己在做这个仓位也有这些考虑。想问你一个问题,定增的票最后看到中小票是比较多的,最后即使你做了一个比较分散的投资,但是整体我们也看过,其实和现在市场里有的这种对冲工具去做的话,对冲效果并不是特别好。所以我们比较好奇你们这边是怎么做的?第二个就是想听听咱们对2017年整个定增市场的看法,因为整体可能再融资政策的调整,IPO的冲击,整体这个市场无论是规则还是规模上可能都会有些影响,不知道您对2017年这个市场的演绎是什么样的一个看法?
大岩资本:非常感谢您这两个专业的问题。首先回答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您提到了,其实定增的股票基本上都是偏小市值的一些股票。现在我们的对冲工具50、300、500都是偏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做一个有效的对冲?其实我们大岩定增的一个对冲目标,我们是想要达到波动率最小化的一个效果,但是波动率最小化不一定等同于把市场的风险完全拿掉。我们具体的对冲比例以及对冲工具会跟很多的东西有关,比方说这个定增股票的估值方法,比方说现在市场的点位,比方说现在各个股市期货的幅度,比如说我们现在定增多头持股的行业分布情况等等因素,我们会根据上述的所有因素做一个专有的对冲模型,每天去动态的调整对冲比例。所以我们这里并不是希望把整个市场的风险完全拿掉,因为从长期来看,其实Beta还是非常值钱的一个东西。所以有一些风险,我们是刻意去暴露的,我们会长期保持在30%到70%的这样一个对冲比例,故意会留一些风险敞口。目标还是我刚才提到的,我们的项目比率最大化,这是第一个。
2017年定增市场规模上也会有一定的限制,2015年定增总共是发了1.3万亿,2016年的时候发了1.5万亿,我们看来,2017年的规模像您刚才所说的,确实也会有一个减少的趋势。从两个方面去说这样一个事情,首先供应端,也就是定增的发行量,因为证监会也出台了很多政策,包括定增的一些审批会更加严格,包括您刚才提到的IPO的加速。所以我们也判断认为,2017年的整个定增市场的发行量可能会不如2016年。但是我们也不认为会下降非常多,首先第一个原因,我们觉得像IPO我们觉得和定增是不太冲突的一个事情。我们现在整个A股市场容量的规模跟我们的GDP比还不到50%,在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他们是超过70%的,所以整个A股市场是有持续扩容的这样一个需求的。但是单单靠IPO我们可能做不到这个量,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点的因素就是,我们把新股拿出来做了一个研究,我们发现75%的新股在它发行的一年以内都做了再融资,也就是定向增发。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觉得定向增发是已经上市的公司再融资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因为现在其实上市公司基本也不愿意在IPO的时候发太多,因为当时价格都比较便宜,他更加希望会在一个比较合理的价格再去做再融。所以从这样的逻辑来看,我们觉得定增市场规模会减少,但是不会减少非常多。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其实监管出的这些很多政策都是为了定增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的出发点去考虑的。我们也认为,其实短期它对量有一个打击,但是长期对整个市场来说也是一个比较利好的方向,这个是供应端,我们觉得会有一定的减少。
另外我们再来看一下需求端,其实在2016年的时候定增市场是非常火爆的,可能是因为2015年下半年以来市场就开始暴跌,另外房地产市场、债券市场也不是特别好的一个投资方向。所以很多机构就开始做定增,无论是公募、私募还是险资,大家都集体的涌入到定增市场里面来。我们在报价的时候就有一个明显的感觉,比方说2016年一季度的时候,很多机构募集了大量的资金,要在未来的半年里面投出去。在2016年二、三季度的时候,我们也发现有很多的股票溢价发行,定增的折扣也非常小。刚才提到了2008年到2015年整个定增市场项目的平均折扣有15%,但是2016年这个数据只有8.9%,不到9%,我们觉得也是跟供不应求有关的。太多的投资者进入,就导致了这个市场异常的火爆。
但是我们明显的发现,从2016年四季度开始,结构性的机会已经慢慢出现了,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就是这部分的参与者没有赚到钱,赚钱效应是负的,他做了定增,因为他拿到的折扣很小,所以破发的概率非常大,有将近50%的破发概念,所以导致投资者在这样的情况下会更加的谨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2016年开始做定增的一些基金,公募、险资也好,大概都有半年的建仓期,到2015年下半年,半年的建仓期也过了。所以我们在2016年四季度到今年1月份以来,情况都非常理想,所以我们觉得现在的需求也是在同步往下走的。在这种情况下,供应有一定的减少,但是需求也往下走,我们还是比较看好2017年的定增市场的,我们觉得会比2016年好做。因为2016年首先第一个折扣非常小,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定增效益是负的。也就是说,发行定增的这些公司实际上是没有跑赢指数的,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情况在2017年会有所缓解。加上现在平均折扣也在逐步往上走,所以我们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我们在参与定增的过程中,还是会一如既往的坚持我们科学投资的思考,我们对折扣有一个很高的要求,对票的指定我们也会有一个很高的要求,再继续做科学的分散和对冲。